2022级地理科学专业人文地理实习取得圆满成功
作者:李爽 编辑:王轩 审核:李长坡 时间:2025-04-19 点击数:
人文地理综合实习是增强学科素养,强化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教学环节。2025年4月14日-18日,许昌学院地理与空间信息学院2022级地理科学专业在李中轩、田光辉、蒋亮、李爽四位教师带领下,赴洛阳开展为期5天的实地实习。

启程前,学院召开实习动员会就实习路线、实习内容、实习报告进行介绍,指导学生掌握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学习方法,并着重强调团队合作、遵守纪律和实习安全的重要性,为实习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2025年4月14日,师生首先走进龙潭大峡谷实地考察景区的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旅游宣传,以及旅游资源开发和区域发展的联系。李中轩老师指出:“山区旅游开发是推动山地农村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当地需丰富旅游活动载体,完善交通网络,通过强化新安与洛阳的区域互补协作——前者以自然山水为基,后者以历史文化为魂,形成旅游产业发展合力,推动旅游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4月15日,师生到洛阳博物馆、洛阳城市规划馆及隋唐植物园展开实习,重点围绕洛阳市文化轴线、生态轴线、交通轴线、产业轴线等进行认知学习。李老师在实习指导中对以区位因素为核心的故都历史以及区位因素改变下洛阳城市的空间建构和内涵进行地理学解读,强调新时代洛阳作为河南省副中心城市在注重文旅发展中更应完善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产业等作为支撑的现代经济,驱动古都洛阳的复兴。

实习第三日,师生走访白马寺、民俗博物馆和洛邑古城三处文化场所。李老师结合人文地理学理论框架,系统阐释了文化空间承载的物质载体与精神内涵,分析地方文化在历史进程中的传承演变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内在关联。通过实地考察传统建筑与民俗展陈,同学们深入理解地域文化特征的形成机制,体会不同历史时期人文景观的营造智慧与文化表达。


4月17日,师生在大运河博物馆与龙门石窟聚焦“空间功能”进行实习。通过观摩漕运模型及水文图卷,梳理大运河河南段对古代经济地理的重塑作用;结合龙门石窟群分布与雕刻艺术,探讨宗教地标对精神空间的扩张效应。学生通过对比运河物质流通与石窟文化传播功能,理解精神空间和物质空间的双重价值。

实习末站,二里头遗址与龙凤山古镇成为文化活用的鲜活样本。在二里头遗址博物馆,师生通过文物与模型探寻夏代都城建设方案和选址因素,明晰地理要素对早期城市形成的作用;在龙凤山古镇,学生考察地理风貌与仿古建筑之间的和谐设计,思考景区与区域的空间相互作用关系,聚焦生态、休闲和康养旅游,挖掘旅游资源的要素配置、合理化利用和市场拓展的途径。

此次实习从前期动员到实地教学环环相扣,带队教师将专业理论融入现场讲解,引导学生以地理视角观察人文现象。五天的实习周中,学生们通过实地考察学习深化了对专业认知,掌握了人文地理考察、调查的基本方法,提升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期人文地理知识的应用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