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项目库 >> 正文

中学优质教师资源库——初中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二节精品教案

作者:   编辑:王轩   审核:王璐    时间:2022-04-08 点击数:

第六章

第1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教材分析

北方地区是教材设置的第一个详细解读的区域,通过分析自然环境特征与农业,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小范围区域的自然特征,掌握和巩固区域特征分析的方法,并通过分析北方地区的农业,建立自然环境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的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够运用地图准确说出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地形区和气候特征。

2.能够运用图表资料说出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内部差异。

3.了解北方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并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北方地区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的分析,理解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育学生从小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节水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理解北方地区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通过具体实例准确判断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主导因素。

教学方法

图表资料分析法、多媒体直观演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总结归纳法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

播放视频——诗词朗诵毛主席《沁园春.雪》

提出问题:请思考视频中的北国是指我国哪里?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观?

诗词朗诵欣赏,同时思考回答问题,知道毛主席描写的是北方地区冬季的景观。

利用视频播放和提问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自主读图说特征

1.展示自主学习任务: 通过阅读地图及教材文字能够说出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地理特征。

2.开展课堂交流大展示:

展示活动一:位置和范围

(1)在图中找出大兴安岭、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秦岭、淮河、渤海、黄海。

(2)描述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展示活动二:地形

(1)在图中标划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等地形区。

(2)描述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特征。

展示活动三:气候

展示气候分布图、干湿地区图、温度带图,提出问题:

(1)在图中找出北方地区主要处于哪个温度带、干湿地区。

(2)在图中找出北方地区主要属于哪种气候类型,总结其气候特征。

(3)开展对比探究:

提出问题:读“齐齐哈尔、石家庄、延安三个城市的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北方地区的气候差异。

①根据三地的气温和降水在时间上的配合情况,概括三个城市气候的共同特征。

②比较石家庄和齐齐哈尔的气候差异,探究两地差异的原因。

原因:受纬度的影响:石家庄纬度较低,所以气温高。

③比较石家庄和延安的气候差异,探究两地差异的原因。

原因:地形—延安地处黄土高原,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受海陆位置的影响,降水也稍多。

展示活动四:出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的土壤,解读:黑土在冷湿的环境下形成的;黄土高原被深厚黄土覆盖,黄河、海河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下游堆积形成华北平原

拓展阅读:全世界仅有三大块黑土区

一、是分布在乌克兰大平原,面积约190万平方公里;   

二、是分布在北美洲密西西比河流域,面积约120万平方公里;   

三、是分布于我国松辽流域的东北黑土区,面积约102万平方公里,是被誉为"北大仓"的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1.小组合作,对照地形图、气候图进行探讨交流

2.展示与交流、评价:

展示活动一:

位置和范围:北方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展示活动二:

归纳:北方地区地形主要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展示活动三:

地跨中温带和暖温带  

大部分属半湿润地区

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

合作交流,探究出示的问题,并能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①分析三个城市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得出结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②对比分析

石家庄比齐齐哈尔冬季温暖,夏季降水多

③对比分析

石家庄比延安气温略高,降水也多

展示活动四:识读三种土壤,说出自己对三种土壤的认识。

读一读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互动中获得新知

开展动手标划、指图展示等多种活动促进学生的学习

图文结合,以问题引导学生对比探讨,深入了解气候的差异

通过北方地区的探究逐步形成对比的眼光观察地理事物,并且逐步体验地理的综合性特点

二.对比归纳探农业

1.明确合作探究任务:结合地图和文字资料,能用事例说明北方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读图完成探究任务:(1)请在图中找出北方地区不同地形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

(2)请分析我国北方地区发展农业的优势和劣势条件分别是什么?

2.引导学生展示交流一:农作物

请说出我国北方地区都有哪些农业产品。

3.利用地图归纳展示交流二:农业发展优势:

展示北方地区图,温度带图、气候图等,引导学生学会从图中归纳整理信息。

展示拓展材料:河流从山地流出,由于坡度骤降,流速减慢,对碎石和泥沙的携带作用减弱,使碎石和部分泥沙分带堆积形成一种扇形地貌——冲积扇。

在太行山麓,发育了一系列地势自西向东和缓倾斜的冲积扇。这里光热充足,土壤肥沃,灌溉便利,自古就是华北平原重要的农耕区。古代先人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明,在这片富庶之地上形成了北京、开封、邯郸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称。

4.引导学生展示北方农业发展的不利条件:

(1)提供气候资料,以济南为例,说出华北平原春季3~5月的气温变化和降水特点。

追问:请思考,这样的气候特点会给农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2)案例展示并提问:春季,华北平原正值冬小麦返青,农田需水量大。

请讨论华北平原春季的气候特点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3)补充解读:由于这期间华北平原气温较高,降水很少,土壤水分的蒸发量很大。加上此时正值冬小麦返青,作物需水量很大。所以,土壤中的水分条件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

5.鼓励学生共同探讨:华北平原的人们是如何应对春旱的。

1.读清要求,分工探究

做好记录

2.展示交流:

图片1

3.归纳整理,从地形图中发现利于农业发展的条件,从气候途中归纳利于北方农业发展的优势。

学生读一读,了解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发展农业。

4.发现与展示:

(1)标划出3、4、5月份的气温和降水,发现北方地区春季降水少,但是气温回升很快。

学生能较快的反映会出现春旱。

(2)说一说自己了解到的春旱对农业的影响

(3)七嘴八舌发言,说出自己的见解

5.集资料,议一议。可以修建水库、南水北调等工程,亦可以发展节水农业

以表格的形式展示不同类型的农作物,清晰、明了

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资料利于学生探究和归纳,学会从相应的图中获得所需要的的信息

活动的设置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其好奇、爱探究的天性,让他们的“说”中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课堂总结:

图片2

第2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在了解了区域的学习方法之后的第一部分内容。东北三省对于我国来说意义也比较重大,所以这一节在这一部分出现,具有代表性,重在让学生巩固区域的分析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加深认识东北三省的范围、位置,能归纳地形、河流和气候等自然环境特征。

(2)说明东北三省的纬度位置、地形等自然地理要素对东北三省雪期和积雪厚度的影响 。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阅读、整理、运用资料的能力。

(2)通过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3)通过课堂活动、课堂练习增强学习兴趣、落实知识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东北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形成热爱环境,用不同的发展观点看待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举例说明各地理要素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述法、练习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

课件出示图片,提问学生有没有看过电视剧《闯关东》,解读国仇家恨事,一段波澜壮阔的流民史;白山黑水间,一曲悲怆恢弘的浩然长歌。

提问: 1.闯关东的地点在哪?

2.白山黑水描写的是什么?

让我们一起走进白山黑水——东北三省,去感受山环水绕,沃野千里的场景。

互动交流

读一读:  

思考并且说一说自己理解的问题答案,观察白山黑水图片和林海雪原图片。

利用学生平时能接触到的电视剧背景引入,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活动一:识图定位东北

1.展示东北三省在中国的位置,以及东北三省图,引导学生描述东北的范围和位置。

2.展示东北地区经纬度图,引导学生完成问题,  

(1)请说出东北三省跨越的经纬度。

(2)请说出东北三省相邻的国家、省份、海洋等

东北地区的位置会影响哪一个自然要素呢?

引导学生建立位置影响——气候的概念

1.准确从图中读取东北的位置:位于中国的东北部;范围: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

2.生生合作,认识东北地区的经纬度位置和邻国、邻省以及相临的海洋。经度:120°E—135°E

纬度:38°N—53°N

邻国:北临俄罗斯,南临朝鲜

邻省: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

濒临的海洋:南邻渤海、黄海

鼓励学生学会读图,培养善于从图中捕捉信息的能力

活动二寻找山河之美

1.引导学生完成基本的读图,标画主要的地形和河流

(1)山脉: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脉

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

(2)河流:黑龙江、鸭绿江、图们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嫩江、辽河

2.引导学生在板图中指认主要的地形,出示主要山脉的排列形状,提问:这些山脉的排列形状像什么?

鼓励学生继续总结东北地形的特征是什么?

总结:地形以山地、平原为主。

西部为大兴安岭、东北为小兴安岭,东部为长白山、中部为辽阔的东北平原

3.出示东北林区和长白山天池图片。

4.出示东北地区主要的河流图,引导学生展示寻找到的河流。

以问题的形式认识特殊位置的河流。

5.提问:你发现东北地区河流、山脉分布有什么特点?

总结东北的山河大势: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6.展示东北黑土和大面积的农田。

1.自主学习:认识东北地区主要地形和河流,并能在图中进行标画

2.自告奋勇展示认识基本的地形。

采用猜一猜的形式知道山脉的排列像马蹄状。

说一说自己的总结。

3.说一说:知道大小兴安岭、长白山是我国第一大天然林区

4.板演标画主要的河流。

知道黑龙江位于中俄边界上,图们江和鸭绿江位于中朝边界上

5.发现与交流:山脉、河流分布在周边,平原居中

6.从图中感受山环水绕,沃野千里的壮观

基本地理事物的学习采用找、读、标、记的形式进行,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采用板演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活动中夯实基础

活动三:感受冷湿气候

1.引导学生说一说:你对东北的印象中最深的是什么呢?

2.展示年气温和年降水量图,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完成下列问题的探究:  

(1)读东北地区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和年降水量分布图,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2)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特征呢?

提供东北地区1月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读取冬季气温:东北地区的冬季气温(1月)-8℃到-24℃

提供我国干湿地区图,引导学生感受东北气候的“湿”。

3.追问:东北三省气候冷湿的原因是什么?

温馨提示从纬度和冬季风的远近上考虑。

总结:冷:纬度高,紧邻亚洲冬季风风源地。

湿:气温低,蒸发量小,属于湿润半湿润地区

追问:导致东北地区的气候有什么特征?

4.出示漠河的气候资料图,进一步了解东北气候的特征。

补充:大兴安岭北部长冬无夏

对比出示大连的气候资料,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总结原因,知道南部的辽东半岛冬季较短。

5.感受东北的雪,出示东北地区降雪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1)阅读图,计算漠河、齐齐哈尔和沈阳的雪期,看看三地的雪期由北到南的变化规律。

(2)阅读图,找出延吉、长春和漠河的积雪厚度,分别比较延吉和长春、漠河和长春的积雪厚度差异,并说明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

补充说明:地形:位于山地的迎风坡降雪多。

纬度位置:纬度高的地方,雪期长,降雪多。

距海远近:距海近的地方降雪多。

(3)东北三省的传统民居具有房顶坡度大、墙体厚、窗户小等特点,说说这种传统民居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6.展示冰雕艺术和林海雪原

1.说一说,大多数的感觉是冷。

2.开展合作探究,分工明确。

(1)阅读年气温图得知:东北地区的年平均气温介于8℃到—4℃,气温偏低,感受东北的“冷”

(2)阅读年降水量图得到信息:东北地区的400mm至1000mm,有的地方甚至超过1000mm。东北地区在干湿带的划分中属于湿润区和半湿润区

3.思考与交流

说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暖。

4.分析图中的气温和降水特点得出东北气候: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暖;

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较多。

5.分析资料,发现问题,总结现象。

(1)计算:雪期:漠河(281天),齐齐哈尔(242天),沈阳(166天),发现:由北到南雪期越来越短

(2)读图分析,能说出海陆位置和地形等的影响。

(3)图文结合,思考交流:坡度大:避免雨水、雪在屋顶积存;墙体厚,窗户小:与气温较低有关,较厚的墙体和较小的窗户有利于室内保温。

6.观看图片,进一步感受东北的冰之美。

设置问题降低气候探究的难度,引导学生从图中获得真实的数据感知气候的冷湿特点

采用追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的探究,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及时补充让学生获得更完整的知识和探究技巧

课堂总结:

第2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在了解了区域的学习方法之后的第一部分内容。东北三省对于我国来说意义也比较重大,所以这一节在这一部分出现,具有代表性,重在让学生巩固区域的分析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东北三省的农业生产历史、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与湿地保护的关系。

(2)掌握东北三省工业的地位、工业发展条件、工业布局和工业面临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阅读、整理、运用资料的能力。

(2)通过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3)通过课堂活动、课堂练习。增强学习兴趣、落实知识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农业和工业的发展与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关系,树立爱护环境,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东北三省的农业与工业的地位与发展条件。

教学难点:工农业发展的条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论法、讲述法、练习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演示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

播放简短视频《北大荒变成北大仓》,提出问题:(1)北大荒变成北大仓是真的吗?

(2)北大荒变成北大仓最大的功臣是?

(3)视频中是如何形容这里条件优越的?

追问:东北三省农业的发展真的这么神奇吗?让我们一起走进东北的农业和工业发展。

带着问题,观看视频,积极回答,建立东北农业发展的初步印象。

利用小视频引入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活动一:从“北大荒”到“北大仓”

1.展示图片,描述东北的北大荒景观:

(1)开发较晚、人烟稀少、沼泽遍布

(2)“天苍苍,地茫茫,一片衰草枯苇塘”

转折:东北平原北部地区开发较晚,历史上被称为“北大荒”,如今,“北大荒”已成为“北大仓”。

2.在东北三省的土地上种植了哪些农作物,你能快速的辨别出来吗?你判断的理由是什么?

3.展示东北三省的农作物:小麦、玉米、大豆、水稻,及其图片

追问:东北三省的农业生产受哪一个因素的影响最大?

4.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提供东北位置和气温图,提出问题:哪些条件会限制东北三省的农业生产?

还会受到哪些气象灾害的影响呢?

出示寒潮的图片,补充:受寒潮影响,易发生低温冻害。

5.进一步探究:东北三省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什么?哪些会影响农业的发展?

提供地形图,土壤图、气候图等资料,引导学生分析读图获取信息。

6.利用图片展示东北三省是我国机械化程度最高、提供商品粮最多的粮食生产基地。

并出示纪念开垦“北大荒”的标志,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

7.深入理解东北商品粮基地:读图说说东北三省的商品粮在我国的地位。

总结:东北三省人口较少,但是粮食产量高,能够为国家提供更多的商品粮,有力地支持了国家的经济建设。

8.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东北三省成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的条件?

9.追问:(1)我们能不能一直延续“北大荒”的模式进行开发,继续增加农田?

(2)会出现什么问题?我们该怎么办?

总结:我们应该停止开荒;并且建立一批自然保护区

10.拓展延伸:补充湿地的概念、作用、应该保护的对象。

图文结合,了解最初北大荒的景象

2.火眼金睛辨农作物,生生交流讨论

3.图文结合,科学认知东北三省的农作物种类,并思考影响农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气候。

4.合作交流,梳理因果关系:纬度—气候—气温低—热量不足——农作物一年一熟

5.合作交流,尝试从图中筛选出有用的信息。总结:东北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大规模的机械化耕作;气候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6.在图中感知东北农业的机械化程度高。

7.从人口和粮食在全国的比重中发现问题,说出自己的观点。

8.读图,归纳,交流、记录。从地形、土壤、气候、人口分布、科技等方面阐述自己的认知。

9.交流思考:能说出是地减少的问题等

10.读材料,了解湿地,认识东北的生态环境问题。

利用图片让学生直观的感受东北三省的“荒”,为学习下面的发展变化做好铺垫

步步追问,将知识的学习难度降低

在合作探究中获得各知识之间的联系

学会从图中获取信息,学会选择有用地图。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说中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认知

活动二: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1.提问:你知道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个重工业基地是哪一个吗?它发展的优势是什么?

提供材料帮助学生获取信息。

强调它是新中国重工业的摇篮。

2.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请思考重工业建立需要考虑的条件有哪些?

3.提供资料,引导学生思考: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有利于东北三省发展重工业的条件?

4.承接:依托丰富的资源,迅速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请同学们对照地图找出主要的工业城市和工业部门。

总结:找出的部门中发现主要是重工业部门。

5.深入探究:认识东北三省工业分布的特点。

(1)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是东北三省重要的综合性工业中心。读图,说出这些工业中心各自的交通优势。

教师作相应的点拨和补充。

(2)东北三省是我国铁路网最稠密的地区之一。对照图,看看主要矿产地与铁路线的关系,讨论铁路修到甲、乙两地的可能原因。

提供图片,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的分析解读。

总结:可能原因是为了开采当地的矿产资源、发展边境贸易等。

(3)东北三省的很多工业中心是依托自然资源发展起来的。阅读图,说出大庆、伊春、鞍山工业结构的主要特点,并对照图分别说明这种工业结构特点的形成原因。

教师补充:伊春:以木材和钢铁工业为主

原因:附近有煤炭,且靠近小兴安岭

6.东北的工业主要是重工业,请思考东北三省工业发展遇到了什么问题?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

提供材料,引导学生理解东北三省工业发展遇到的问题——资源枯竭、设备老化、产业结构单一

总结: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东北三省:制定了详细的发展规划

1.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思考得出答案。

2.合作探究:得出自然因素有:地形、气候、水源等,社会条件有:科技、劳动力、市场、交通,政策等因素。

3.观察发现,得出结论:东北三省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特别是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在全国有重要地位。

4.标划——读写:沈阳、大连、长春等城市

5.探究发现——分组活动

(1)哈尔滨:是铁路枢纽,铁路运输便利,还有松花江便利的内河运输。长春、沈阳:是铁路枢纽,铁路运输便利。大连:既有铁路运输的便利,还有海上运输的便利。

(2)观察发现:甲、乙两地都位于边境,铁路线通过这里便于发展边境贸易;甲地靠近金矿产地,乙地靠近煤矿产地。

(3)交流展示:大庆:以石油工业为主。原因:靠近大庆油田

鞍山:以钢铁、机械、非金属加工为主

原因:铁、铅锌、菱、镁等矿产资源丰富

6.思考交流:

遇到的问题是:20世纪90年代,出现经济发展滞后的现象

交流针对东北的发展状况应该怎么办?

开展小组合作,在合作中交流总结完善内容的学习

引导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的方法,培养读图能力和技巧

引导学生学会用对比和联系的方法学习

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会用知识去解决问题

课堂总结:

图片1

版权所有:许昌学院 地理与空间信息学院

地址:许昌市八一路88号 理科综合楼

邮编:461000 电话:0374-2968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