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一:图中畅游找差异 |
1.引导学生熟悉观察规则: (1)请选择你喜欢的线路进行观察总结:线路一:自南向北——从海南岛到哈尔滨;线路二:自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广州到乌鲁木齐;线路三:自东向西——从上海到拉萨; (2)请从地形、气温、降水等自然方面和农业景观、人类活动等方面进行观察对比。 2.引导学生展示交流——自然差异 (1)线路一:从海南岛到哈尔滨,景观有什么变化? 追问: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总结:气温——自南向北,纬度升高,气温逐步降低。 (2)线路二:自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广州到乌鲁木齐; 追问: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这种变化是因为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距离海洋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 (3)线路三:自东向西——从上海到拉萨; 追问: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这种变化是因为地势,自西向东,我国地势逐步降低,呈三级阶梯分布。 3.展示交流——人文差异 (1)展示图片——我国农业分布图,展示农业的不同景观图,引导学生说出差异。 追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农业分布格局呢?和哪些因素有关? 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自然环境影响人类的活动。 (2)展示我国工业、交通、人口分布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然后总结发现的规律。 总结:我国经济的发展也是呈现经济发展水平东部高,西部低。 (3)引导学生说出还发现哪些不一样的人文特点? 逐步展示图片:全国各地的特色民居、特色饮食、特色传统娱乐项目等,鼓励学生说一说对这些人文特点出现的原因。总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国各地形成了富有地方风情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 通过中国的八大菜系,引导学生探究自然环境与农业发展和饮食之间的关系。 |
1.熟读规则,小组合作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线路进行观察,做好分工和记录。 2.说一说,并且相互评价。 (1)哈尔滨长冬短夏,有近半年时间天寒地冻,银装素裹。海南岛长冬无夏,四季鲜花盛开,瓜果飘香。 (2)东南沿海:气候湿润,山清水秀。大片的水稻种植。西北内陆:气候干旱,沙漠、戈壁广布。 瓜果甜度大,山麓地带放牧牛羊。 (3)东部地区:地势低平,温暖湿润;西部地区:地高天寒,雪峰连绵。 3.展示交流 (1)思考交流:我国出现东耕西牧,南稻北麦的农业发展格局。 (2)发现与归纳: 小组合作交流发现无论是工业分布、还是人口、交通线路的分布都是东密西疏 (3)说一说,能举例说出民居、饮食、服饰、传统文化娱乐项目的不同。 中国八大菜系出现我国东部地区的八个省区,原因是:东部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水源充足,人口稠密,经济发达,食材产量大,且来源丰富 |
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集思广益,自主解决问题 从现象到探究产生问题的根源,引导学生学习要知其然,还要知道其所以然 引导学生学会从图中发现问题,培养自主探究问题的意识 通过饮食深入探究自然环境如何影响人类活动, 建立人地之间的关系 |
活动二:对比析图探规律 |
1.图文结合展示情景 情景再现:广州人和哈尔滨人的对话。我们一般午后要休息一会,晚上9点以后喜欢走上大街,很晚才回家。我们一般午后不休息 ,一年中除夏季外,晚上8点以后,街上很少有人了。 请思考:这种时间差异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情景再现二:出示淮南橘和淮北橘的对话,提出问题:你知道图中分界线是什么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 引出诗句: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总结:有些自然地理事物,尤其是山脉, 由于其两侧的地理差异明显,往往成为划分地理差异的界线。 2.探究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 (1)出示秦岭淮河地图,我国气温分布图、温度带图、干湿地区图。提出问题:你发现这条界线的神奇之处了吗? (2)展示秦岭——淮河南北的农村生活景观对比图,提问:它们的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从农田类型、农作物、作物熟制、交通工具、民居特点等方面对比。 (3)归纳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和以南地区的地理差异 |
1.思考与交流: 能通过思考知道这是因为纬度的原因导致的白昼时间长短和气温的差异 能通过思考知道图中山脉是秦岭。 2.发现与总结: 从温度、热量带、干湿地区图中总结出规律小组内说一说,并且做好记录 |
通过解决生活化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秦岭—淮河南北的生产、生活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