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项目库 >> 正文

中学优质教师资源库——初中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精品教案

作者:   编辑:王轩   审核:王璐    时间:2022-04-09 点击数:

第九章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青藏地区的概述,主要讲述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自然环境对生产胜过的影响。本节教材主要有两个标题:“世界屋脊”从青藏地区的地形入手,介绍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的突出特征——高寒。“高寒牧区和河谷农业区”,主要介绍了在高寒的自然环境下青藏地区农牧业和人们生活、生产的特色。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在地图上指出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地形组成,总结青藏地区自然地理特征及带来的影响。

(2)了解青藏地区受高寒影响农牧业生产生活特色。

2.过程与方法:

(1)读青藏地区地形图,描述青藏高原的位置、范围及“高原”为特色自然地理特征。通过课堂活动,说出青藏高原牧区的类型、主要畜种。

(2)读青藏地区农牧业分布图,结合教材文字资料,知道自然特征对农业区分布的影响,说出青藏地区生产生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3)通过模拟旅游活动学生体会气候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青藏地区独特的环境及在特殊环境影响下形成的人们的生产生活特色形成人地和谐的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青藏地区特殊的位置、地形地势、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探究青藏地区特殊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本区自然与人文地理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探究青藏地区特殊的位置、地形地势、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探究青藏地区特殊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本区自然与人文地理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讨论法、读图分析法、探究法、逻辑推理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

播放视频《青藏高原视频》。

提出问题:

1.说一说,青藏高原有哪些特点?

2.你知道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是怎样形成的

观视频答问题:

能答出: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讨论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特点形成的根源是海拔高

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初步认识青藏高原,调动学生学习探讨的兴趣

活动一:识图定位青藏高原

1.出示青藏高原范围和位置图

图片1

提出问题:观察青藏地区在中国的位置,描述其范围。

2.出示青藏地区的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青藏地区地形图,描述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

图片2

补充:穿过青藏高原的主要纬线:30°N,40°N

3.引导学生观看雪山连绵的景观

这样的自然环境是怎样形成的呢?

1.读图分析:青藏地区位于我国西南地区,主要包括西藏、青海、四川的西部。

2.交流展示:青藏地区位于昆仑山脉—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南,喜马拉雅山脉以北,横断山脉以西。

3.走进青藏高原观察到雪山景观,初步感知它的“高”

将自主权还给学生,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活动二:考察环境总结特征

1.了解青藏高原的地形,出示地形图

图片2

引导学生在图中描出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归纳本地区的主要地形特征?

为什么被称为“世界屋脊”?

2.出示我国地势剖面图:

图片3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总结: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大的高原。

3.出示青藏高原的景观

远看是山,近看成川

湖泊星罗,沼泽连片

4.认识青藏高原的河湖:引导学生找一找青藏地区有哪些主要河流?湖泊?

追问:为什么青藏高原有许多大江大河发源?

出示澜沧江源头、长江源头等

总结:青藏高原海拔高,山顶终年积雪,冰川广布。当气温升高时,冰雪消融,这些冰雪融水成为了许多大江大河的水源地。

5.探究青藏高原的气候

图片4

提出问题:(1)两地(同纬度附近)气温有何差别?什么原因造成的?

(2)拉萨气温年变化有何特点?

(3)请归纳青藏地区的气候特点。

归纳总结:拉萨常年温度较低,降水少,属于高原山地气候;成都年温差较大,冬冷夏热,降水集中在夏季,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6.深入探究:青藏地区属于什么气候类型?气候特点是什么?哪种资源比较丰富?

1.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本地区以高原、盆地为主;

被称为“世界屋脊”

2.观察发现:位于我国第一级阶梯,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我国最高大的高原。

3.欣赏青藏高原景观,将知识转化成感性认识

4.找一找,标一标:

青藏高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雅鲁藏布江等众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观看图片——最大的内陆湖—青海湖,第三大咸水湖——纳木错

5.合作探究——读图分析,归纳总结。

对比分析成都和拉萨的气温资料,并思考产生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图片5

6.交流展示:高原山地气候;特点:冬寒夏凉,降水少,昼夜温差大。

海拔高,空气稀薄,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烈。

设置问题调动学生参与问题的探究和发现中去

环环相扣,逐步增加探究的难度和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

通过追问,引导学生有意识的去建立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活动三:模拟雪域高原之旅

1.合作交流:考虑到高原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你要准备哪些物品?为什么?

棉衣:御寒,因为青藏高原气候寒冷,日温差大。

防晒物品:防紫外线,因为这里光照强,太阳辐射强烈,为避免皮肤受到伤害

2.结合图文资料,说一说你最想看哪些景观?请你展示你感兴趣的景观?

展示青藏高原景观图片:

图片6

补充介绍:(1)念青唐古拉山脉山顶终年白雪皑皑,山下绿草如茵,毡房点点,牛羊成群,构成了一副动人的雪域牧场风光花卷。

(2)错那湖是高原淡水湖,汇聚了唐古拉山脉南部的许多山溪,生态环境良好,是鸟类繁衍生息的理想之地,在一望无垠的草原和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显得分外美丽。

3.在旅途中,在铁路沿线经常能看到被称为“高原之舟的”牦牛。请你推测牦牛是如何适应高原独特环境的。

1.结合条件说一说,选一选

氧气袋:提供氧气,因为这里空气稀薄,缺氧。

2.说一说,自由交流:

可可西里受人类活动干扰少,大部分地区仍保持原始的自然生态,是野生动物的天堂,生长着藏羚羊、藏野驴、藏原羚等多种高原特有动物。

青海湖是全国最大的咸水湖,高山环抱,水色青绿,碧波里倒映着蓝天白云,湖畔绿茵如毡,野花竞开,充满了诗情画意。

3.交流讨论:牦牛毛长皮厚,可以防御寒冷的侵袭;体型较矮,腿较短,适合在高原奔跑。

链接生活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生活化的知识

在讨论交流中提升学生的能力——交流能力,表达能力

课堂总结:

图片7

拓展阅读

1.藏袍

  藏袍是藏族的传统服饰。由于高原上日照强烈,即使在严冬,只要太阳一出来,气温就很快上升,气温日较差可达20℃,有“一年无四季,一日见四季”之说。高原早晚很冷,藏民可以将双手藏在藏袍袖中,紧裹藏袍而御寒;而一到中午,日照强烈,气温上升,则可以脱下一只袖子,或脱下两只袖子系在腰间。

2.高原红

高原红是指长期生活在高原地带的人们,面部所出现的片状或团块状的红色斑块。高原红的病因主要是由于气候环境造成面部皮肤角质层过薄,毛细血管扩张显露于表层,所表现出红血丝的症状。

拓展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2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青藏地区的概述,主要讲述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自然环境对生产胜过的影响。本节教材主要有两个标题:“世界屋脊”从青藏地区的地形入手,介绍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的突出特征——高寒。“高寒牧区和河谷农业区”,主要介绍了在高寒的自然环境下青藏地区农牧业和人们生活、生产的特色。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在地图上指出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地形组成,总结青藏地区自然地理特征及带来的影响。

(2)了解青藏地区受高寒影响农牧业生产生活特色。

2.过程与方法:

(1)读青藏地区地形图,描述青藏高原的位置、范围及“高原”为特色自然地理特征。通过课堂活动,说出青藏高原牧区的类型、主要畜种。

(2)读青藏地区农牧业分布图,结合教材文字资料,知道自然特征对农业区分布的影响,说出青藏地区生产生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3)通过模拟旅游活动学生体会气候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青藏地区独特的环境及在特殊环境影响下形成的人们的生产生活特色形成人地和谐的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青藏地区特殊的位置、地形地势、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探究青藏地区特殊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本区自然与人文地理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探究青藏地区特殊的位置、地形地势、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探究青藏地区特殊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本区自然与人文地理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讨论法、读图分析法、探究法、逻辑推理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

播放视频《青藏高原景观差异》

提出问题:1.说一说,青藏高原景观有什么差异?

2.哪些地方森林密集,哪些地方是农业主要分布区?

观视频答问题:

大部分地区是雪山景观,还有大片的草原,东南部是原始森林等

利用影像资料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活动一:因地制宜谋发展—高寒牧业

1.出示青藏高原上毡房和成群的牦牛图片,提出问题:这样的景观说明了这里发展了怎样的产业?

2.出示中国四大畜牧业区分布图:

回答问题:分析青藏地区的自然条件,

请找出青藏地区主要的牧区?

总结:在独特的高寒条件下,青藏地区耐寒草甸广泛分布,生活着适应高寒、缺氧、低气压等特殊高原环境的牲畜。

3.出示青藏地区主要农业分布图,引导学生找出青藏地区优良畜种?

依次出示牦牛、河曲马、藏绵羊、藏山羊土图片

4.这样的生产模式下,能提供给人们哪些美食呢?

出示牦牛肉、酥油茶、青稞酒、糌粑等。我们不仅能吃到牦牛肉,还能品尝到这样的美食。

补充:糌粑(zān ba)是西藏自治区的一种特色小吃,也是藏族牧民传统主食之一,它是藏族人民天天必吃的主食。糌粑是将青稞洗净、晾干、炒熟后磨成的面粉,食用时用少量的酥油茶、奶渣、糖等搅拌均匀,用手捏成团即可。它不仅便于食用,营养丰富、热量高,很适合充饥御寒,还便于携带和储藏。

追问:这样的饮食结构说明了什么问题?

1.读一读,说一说:本地区主要发展畜牧业。

2.读图分析:

分布在青藏高原上的牧区主要有:青海牧区、西藏牧区

这里海拔高,气温低,牧草矮小

3.读图分析:

青藏高原的优良畜种主要有:牦牛、藏绵羊、藏山羊等

欣赏图片,加深对各种动物的认识

4.说一说:牛肉、羊肉等

这说明了该地区不仅有发达的畜牧业,还有种植业的分布。

引导学生学会读图,析图,总结归纳,引导学生独立去完成简单的任务探究

通过畜牧业的学习和饮食结构对应,建立物产影响人类生活的概念

活动二:因地制宜谋发展—河谷农业

1. 青藏高原高寒的气候环境,有没有种植业的发展呢?

出示农业分布图:

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1)青藏地区种植业的主要分布地区?

(2)这些地区发展种植业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是什么?

(3)主要农作物?

2.案例探究:分析雅鲁藏布江谷底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

(1)阅读图9.5,以拉萨为例概括雅鲁藏布江中游谷地发展农业所具备的热量条件。

(2)分析雅鲁藏布江谷地发展农业的水源条件?

(3)从日照和温差等条件,分析雅鲁藏布江谷地农产品品质优良的原因。

3.引导学生展示交流:

河谷地带发展种植业的有利条件?

追问:发展农业的不利条件?

总结:青藏高原发展农业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

4.理解不同海拔高度适合种植的农作物:

5.补充材料:青稞的高产地区

雅鲁藏布江河谷主要种植青稞和小麦。这里日照时间长,有利于光合作用;气温低,作物的生长期长;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养分的积累。因此,这里种植的青稞和小麦穗大粒饱。

6.自然环境影响人类的生活:

引导学生列举青藏高原的衣食住行等人类生活。

(1)碉房:青藏高原土层浅薄,林木稀少,当地人们在建造房屋时,往往就地取材,主要以石块为原料,房屋墙体厚实。

毡房:抵御寒冷;避免烈日照射;适应游牧生活

(2)历史上的青藏高原是个交通不便的区域,西藏解放以前没有公路,也没有一座现代桥梁。从拉萨到四川成都,翻雪山,越深谷,要走好几个月,冬季大雪封山,对外交通就完全中断。

列举:云梯溜索独木桥、羊肠小道猴子路

到现代化的公路、青藏铁路

追问:青藏铁路通车的意义是什么?

青藏铁路修建面临的问题有哪些?

1.合作探究与展示交流:

观察发现:   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雅鲁藏布江谷地和湟水谷地。

不利条件:气温低

主要农作物:青稞、小麦、豌豆等

2.案例探究:阅读下面的图文资料,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雅鲁藏布江谷地发展农业的条件。

3.展示交流:气温较高

光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不利条件:地势高,气温较低,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4.归纳总结: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海拔低,气温较高,土质肥沃,适宜喜温凉的青稞、小麦等农作物生长。

5.读一读:青藏高原有利的条件: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6.举例说明:

(1)列举:藏袍——昼夜温差大

食物来源与青稞等农作物

(2)思考交流:促进青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与合作。

高寒、冻土、缺氧、生态环境脆弱

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积极参与

采用案例式探究,明确目的方向,以举例的形式总结规律

利用图示引导学生知道作物生长的环境,易于学生理解

适当补充材料,拓展学生的视野

将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旧知识新用的过程中升华、内化知识

课堂总结:

第二节《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教材分析

三江源地区作为本章学习的重点,有两点考虑:一是三江源地区成为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汇水区,是该区域高海拔地势、高寒气候与多雪山冰川、多湖泊和沼泽等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结果,是非常典型学习和认识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素材。二是三江源地区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有独特性的地理区域:是中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是世界高海拔地区最大的天然湿地、具有独特而典型的高寒生态系统、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系统敏感的地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利用地图说出三江源地区所在省区及三江名称;

(2)认识三江源地区作为“中华水塔”的原因及重要作用;

(3)了解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原因、保护措施及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运用资料、图片、多媒体等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组织课堂合作交流、讨论探究、鼓励质疑提问等使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理解保护三江源地区的重要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人类与环境息息相关的辩证关系,进一步树立正确的生态观与环保意识,为保护生态环境、建立和谐家园作出自己的贡献。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水塔”的重要意义;三江源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

教学难点:河流探源,保护三江源的意义。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讲述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

播放视频《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提出问题:

(1)视频中介绍的三江源是指哪三江?

(2)你能说出三江源的位置吗?

(3)国家在哪些方面保护三江源?

承接:这里雪山连绵,冰川高悬,冰塔耸立……湖泊星罗,沼泽密布,小溪潺潺……细草如毯,羽族炫翎,蹄类竞骄……

观看视频,思考交流

影像资料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快速进入探究新知的学习中去

活动一:探寻三江源

1.读图,分析归纳三江源的位置

(1)展示三江源地区的位置图

(2)三江源是是长江源区、黄河源区、澜沧江源区的总称。

2.江河的源地——中华水塔

(1)出示三江水源量图,引导学生分析:

(2)引导学生观察发现:

追问:为什么三江源地区降水不丰富,却能成为“中华水塔”呢?

(3)分析三江源的水源来源:

(4)出示三江源地区的湖泊、沼泽——河流的天然调蓄器

3.模拟科学考察,探寻黄河源头

(1)合作探究一.寻找黄河源头,首先要了解黄河源头区状况。阅读下图,找出黄河源流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并就下面的对话发表你的看法。

确定河流源头的原则:河流唯远;流量唯大;多因素综合考虑。

(2)合作探究二.追溯河源的过程中,考察活动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阅读下面的图文资料,1952年和1978年两次科学考察活动确定的黄河源头不同,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补充:①因为支流众多,找长度最长的、流量最大的河流比较困难;在源头区,遇  到图片所示的沼泽地,水域较大,确定源头究竟在哪里很困难;

②不同季节冰川融化的地点会有变动,确定河流源头了比较困难。

(3)合作探究三.阅读下表,根据黄河源头科学考察资料,你认为哪条源流是黄河源头,并说明理由。

1.读图分析:

(1)三江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位于北纬31°~36°,东经89°~102°之间。

(2)析图认识三江源中的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

2.析图归纳:

(1)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的49%,澜沧江的15%均来源于三江源。

(2)读图发现:三江源地区流经降水量少,气候寒冷。

(3)交流讨论:

①雪山和冰川的融水是江河的最初水源

②湖泊和沼泽的调蓄作用

(4)读一读,理解湖泊、沼泽对河流的影响

3.合作学习:

(1)黄河源头区有这么多源流,哪一条是黄河的正源呢?

(2)说一说:到哪里去找源头啊?难道这片沼泽就是河流的源头?

搜集资料:1952年,黄河河源考察队认为约古宗列曲为黄河正源;1978年科学考察队对约古宗列曲、卡日曲等源流进行了考察,认为卡日曲是黄河的正源。

(3)归纳整理:卡日曲:

根据河流唯远的原则,卡日曲长于约古宗列曲;根据河流流量唯大原则,卡日曲流量大于约古宗列曲;卡日曲流域面积大于约古宗列曲。

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学会析图,学会用图,体现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

采用问题引导式引导学生学习,明确目标,逐步提升难度,便于学生接受

开展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活动二:保护三江源

1. 思考讨论:保护三江源地区的意义有哪些?

展示三江源地区各种珍惜动物。

2. 三江源地区孕育了三大江河,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

保护好“中华水塔”,不仅对当地人们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而且直接关系到河流下游流域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

3.播放视频《三江源生态变化》引导学生观看并总结。

4. 三江源地区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有哪些?原因是什么?

追问:还有什么问题?

5. 归纳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展示相应的图:

6. 我国采取了哪些措施保护三江源地区?

7.问题探究——拓展应用

(1)如果三江源地区冰川不断消退,湖泊、沼泽不断萎缩,会对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带来哪些影响?

(2)如果三江源地区草场退化和水土流失加剧,会对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带来哪些影响?

1.思考交流:三江源地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

2.图中认识三江源。

3.观看视频,说一说

4.说一说

冰川消融、草地退化、水土流失等。

5.归纳整理:自然原因—全球变暖,冰川萎缩,直接影响湖泊和湿地水源补给。

人为原因—过度放牧、乱采滥挖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速生态环境的恶化。

6.合作探讨:建设天然林和天然牧场;休牧育草;退耕还草(林);全面禁猎;禁采砂金

7.合作探究:

(1)源区水源枯竭,黄河中下游会出现断流,长江中下游会出现干旱灾害。

(2)会导致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生态环境严重退化,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会加剧,黄河中下游断流时间会增长等。

鼓励学生读图,总结,体现课堂的主题地位

及时评价学生的答案,给学生补充相应的材料拓展学生的思维

通过具体案例的探究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三江源保护的重要性

课堂总结:

版权所有:许昌学院 地理与空间信息学院

地址:许昌市八一路88号 理科综合楼

邮编:461000 电话:0374-2968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