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项目库 >> 正文

中学优质教师资源库——初中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精品教案

作者:   编辑:王轩   审核:王璐    时间:2022-04-09 点击数:

第八章 西北地区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西北地区”知识结构与前文“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基本类似,学习方法也大同小异。本节分为“草原和荒漠”、“牧区和灌溉农业区”两大框题。第一框题首先穿插西北地区的“沙漠景观图”和“草原景观图”,通过视觉感知来吸引眼球,然后再利用“西北地区的地形图”来引导认识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等自然特征。接着引入“西北地区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帮助学生理解和探究西北地区地表景观变化规律及其原因这一章节难点。第二框题“牧区和灌溉农业区”重在成因分析和特色农牧业介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西北地区范围以及西北地区的主要地形组成。

(2)了解西北地区干旱的表现、形成的原因及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

运用西北地区地形图,在地形图上找出西北地区的界线、主要地形区,通过课堂探究,总结归纳西北地区的主要自然特征,并运用资料简单分析其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不同自然环境对人类产生的影响,树立爱护自然环境,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明确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分析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农业及其他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

讨论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图文资料分析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

课件展示古诗: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

展示草原与荒漠图片。

朗读古诗,思考问题:古人诗句中展示了西北地区怎样的自然特征?

体会草原与沙漠并存的景观

通过古诗意境体验西北地区突出的景观,初步感受那里的自然环境特点,为新课学习铺垫

活动一:析图归纳探位置

1.展示西北地区在中国的位置图和西北地区范围图。

     

引导学生读图,析图:观察地图,找出大兴安岭、昆仑山、阿尔金山、长城等地理事物。请描述西北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2.出示问题:西北地区包括哪些省区和相邻的国家?

补充:与蒙古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相邻。

1.读图析图,归纳整理:西北地区主要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

2.展示交流:包括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北部。

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和展示表达的能力

活动二:合作探究说特征

1.探究自然环境 ——地形地势

展示西北地区地形图:

      07301003

(1)引导学生完成:观察地图,找出位于西北地区的主要地形,并分析西北地区的地形特征?

(2)展示内蒙古高原的草原景观、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准噶尔盆地、天山山脉景观

(3)追问:新疆的地形有何特征?

     

总结:新疆的地形归纳为—三山夹两盆。

补充:天山南北两侧,属于南疆和北疆。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盆地,四周高山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居于盆地内部,是我国最大沙漠。准噶尔盆地是我国第二大内陆盆地,是一个半封闭的盆地。

2.探究自然环境—河流

(1)展示新疆境内河流:

     

补充:塔里木河,在维吾尔语里、意为“无缰之马”和“田地、种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北部。发源于天山山脉及喀喇昆仑山,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

(2)提问:西北地区还有哪些主要的河流呢?

并且分辨哪些河流属于外流河?哪些属于内流河、湖?

      07301003

(3)追问:你发现西北地区河流有什么特点?

归纳:西北地区多为内流河,季节性的河流等特点。

请同学们思考这是为什么呢?

3.探究自然环境—气候

(1)展示中国气候分布图:

     

提问:观察中国气候分布图,说出西北地区的主要气候类型?主要有什么特征?

展示图片——分析解释其原因:

     

展示描述的一种怎样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2)展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引导学生探究西北地区降水量分布规律。

     

你发现西北地区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

展示资料:喀什距印度洋1870千米距渤海3510千米;呼和浩特距渤海560千米;中国山脉资料等。

(3)拓展交流:西北地区最湿润与最干旱的区域是?为什么?

最湿润的地区:伊犁河谷;最干旱的地区:塔克拉玛干沙漠

补充:三面环山,位于天山V形部位,来自大西洋的暖湿气流到这里被迫抬升,形成降水

4.活动探究:认识西北地区的景观变化规律。

(1)根据图片反映的地理环境,按照从湿润到干旱的顺序,将A、B、C三幅图片进行排列。

     

(2)摄影家忘记了告诉大家这三幅图片的具体拍摄地点,请你来猜一猜这三幅图片的拍摄地点。

     

补充:认识沙漠植物——胡杨“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胡杨是生长在沙漠的唯一乔木树种,十分珍贵,可以和有“植物活化石”之称的银杏树相提并论。

(3)推测造成西北地区景观变化的原因。

     

总结:西北地区降水自东向西不断的减少,植被呈现了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景观变化规律。

1.合作学习一:

读图—交流—展示

(1)地形区有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天山、塔克拉玛干沙漠等,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

(2)欣赏景观,加深对西北地区地理事物的认识

(3)观察与发现

能说出新疆主要的山脉和盆地: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昆仑山脉

2.识图—对比—归纳:

(1)找出图中主要河流,并能说出该河流的特点:是中国最长的内陆河、为世界第五大内陆河。

(2)利用地图找出主要的河流,并进行归类:外流河:黄河、额尔齐斯河;内流河:塔里木河;内流湖:艾丁湖

(3)发现与交流:水源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

因为西北地区降水少。

3.合作探究,思考交流

     

分析归纳:冬冷夏热,温差大;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能分析其描述的现象:

早穿皮袄午穿纱,

围着火炉吃西瓜。

说明了西北地区温差大的特点

(2)分析展示:

大部分地区降水:400mm以下,属于干旱区、半干旱区

发现西北地区突出特点是干旱。

分析交流:西北地区深入内陆,远离海洋,加上高大山脉的阻挡,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3)思考交流:北为天山、西为帕米尔高原、南为昆仑山脉,且处于青藏高原的“雨影”区,湿润气流难以进入。

4.思考与展示:

(1)观察与排序,并能辨别主要的植被景观类型: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等景观。

(2)给图片找找其所在的地方

甲——C;乙——A;丙——B。

(3)展示交流:分析不同植被带上的降水量。

通过自主读图、展示、交流等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趣味发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识图、对比、归纳等形式引导学生不断的发现,进而深入的学习西北地区的河流

提供充足的探究资料,引导学生完成问题的探究,获得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横向思维的良好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归纳的习惯,形成知识之间的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

通过合作探究,进一步了解气候等自然环境的特点,并为后面学习人类活动做铺垫

课堂总结:

     

拓展应用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

在海拔两千多米的天山,游客们夏天也穿挺厚的运动服,不下雨也打着伞,你知道原因吗?

在吐鲁番,我看到人们挖了许多“暗道”,让水从地下流淌到用水区域。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在明明已经很干旱了,那里的人们却盼望天再热一点,这又是怎么回事?

增加趣味性的同时,便于学生认识学习生活中地理的意识

第2课时

教材分析

“西北地区”知识结构与前文“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基本类似,学习方法也大同小异。本节分为“草原和荒漠”、“牧区和灌溉农业区”两大框题。第一框题首先穿插西北地区的“沙漠景观图”和“草原景观图”,通过视觉感知来吸引眼球,然后再利用“西北地区的地形图”来引导认识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等自然特征。接着引入“西北地区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帮助学生理解和探究西北地区地表景观变化规律及其原因这一章节难点。第二框题“牧区和灌溉农业区”重在成因分析和特色农牧业介绍。配备的活动题主旨在于通过“俯视图”和“剖面图”,来引导学生认识坎儿井这一古老饮水工程的结构、设计原理及其与自然环境间的关系,进而深刻体味古代人民的勤劳和勇敢,感知因地制宜、人地协调的发展理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西北地区受干旱气候的影响下,农牧业生产和生活的特色。

2.过程与方法:

(1)初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通过课堂活动、练习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区域分析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进一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以及拓宽视野,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分析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

讨论法、问题法、启发式讲述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

课件播放视频《西北地区美食爱好者的天堂》,提出问题:(1)视频中饮食材料来源于哪种产业?(2)这种饮食结构是哪个地区的特色?

追问:你知道西北地区农业部门有哪些?

出示图片

观看视频,回答问题。

说出西北地区主要的农业部门是畜牧业和特色种植业

观视频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一:因地制宜谋发展—畜牧业

1.出示图片——西北地区的草原景观,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2.出示西北地区畜牧业图。

提出问题:找出西北地区主要的畜牧业区?

这两类草原以贺兰山为界。

3.对比贺兰山东西的自然条件:在我国新疆天山、阿尔泰山地区有许多“山地牧场”。它们随着海拔的变化,从低处的荒漠草原到高处的高山草地,类型不一而足,草种也有明显差异。牧人们不浪费每一处资源,根据气候、地形和牧草长势,在牧场之间按季节迁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转场”。

4.提问:找出西北地区优良畜种有哪些?

5.开阔视野:

(1)三河牛是中国培育的乳肉兼用品种。产于额尔古纳市三河地区,三河分别是:根河、得耳布尔河、哈布尔河。

(2)三河马外貌清秀,体质结实,动作灵敏,奔跑速度快、挽力大、持久力强等特点,是优良的乘挽兼用型马。

(3)新疆细毛羊,不仅产毛量高,而且羊肉细嫩味美,很受各族人民喜欢。来到伊犁的人们在品尝细毛羊的羊肉后,都会赞不绝口地说:“伊犁的羊吃的是中草药,喝的是矿泉水。”

(4)伊犁马是我国珍稀的动物资源。平均体高144~148厘米,体重400~450千克。它体格高大,结构匀称,头部小巧而伶俐,眼大眸明,头颈高昂,四肢强健。

6.阅读拓展:可移动的房子----蒙古包

   蒙古包是牧区的传统民居。它常用木杆作支架,外面罩有白色羊毛毡;有一个门、一个窗;顶部可以打开,以便透光通气,下雨、寒冷时便遮盖起来。蒙古包便于拆卸、搬运和安装。为了使畜群吃到充足鲜嫩的草,牧民会根据草场和季节变化,赶着畜群,携带“房子”,从一个草场转移到另外一个草场。蒙古包就成了“可移动”的房子。

(承接)在这样的自然环境和产业影响下,你知道西北地区有哪些美味的食物?

出示图片:烤全羊,馕、炒米等特色美食

1.读图思考回答问题:西北地区草场广布,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区。

2.观察分析:

(1)内蒙古草原——优质草场,呼伦贝尔、锡林郭勒

(2)新疆——高山草场,山地降水较多

3.对比分析:

(1)贺兰山以东降水较多,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以温带草原牧场为主。(2)贺兰山以西降水稀少,地表多沙漠、戈壁,但山地降水较多,以高山牧场为主

4.读图分析:内蒙古自治区:三和马、三和牛;

新疆:细毛羊、伊利马;

宁夏滩羊;

5.读一读:

宁夏滩羊羊毛富光泽和弹性,为纺织提花毛毯的原料。体质坚实,适应荒漠,半荒漠地区条件。

阿拉善骆驼,生活在内蒙古,因其高大雄壮而闻名。特有的双峰驼使其非常高大,身体强壮,体力充沛,常用于货物运输、边防巡逻等,被誉为沙漠之舟。

6.读一读,说出蒙古包的特点和适应的自然环境:游牧民族,蒙古包便于拆卸、搬运和安装。

说一说:列举西北地区的美食

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补充适当的材料拓展学生视野的同时,增强学生探究的兴趣

通过美食的种类,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自然环境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并能自然的过渡到特色种植业的学习中去

活动二:因地制宜谋发展—特色种植业

1.出示图片——种植业分布图

提出问题:请找出西北地区的主要种植业和分布地区?

2.请结合资料分析西北地区发展种植业有哪些有利和不利条件?

点拨补充:有利条件:夏季气温高,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3.西北地区形成了下面几块灌溉农业区,请尝试分析它们的水源都来自哪里?

总结:西北地区降水少,农业分布在有河水、高山冰雪融水、山地降水、地下水灌溉的地区,形成灌溉农业区。

4.主要农业区介绍:

(1)在甘肃河西走廊、新疆高山山麓的绿洲上,人们利用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发展农业,使这些地方成为粮棉瓜果之乡。

(2)在宁夏平原、内蒙古河套平原上,人们引黄河水灌溉发展农业。自古以来,这里被誉为“塞外江南”。

5.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图片2

6.拓展交流:认识坎儿井

(1)下图是坎儿井的俯视图。仔细观察该图,你能找到坎儿井吗?你还能获得哪些有关当地自然环境的信息?

(2)对比坎儿井剖面示意图和坎儿井的俯视图,坎儿井的开凿利用了当地的哪些有利条件?

为什么修建暗渠而不修建比较容易开凿的明渠?

      图片3

(3)围绕坎儿井工程这一人类利用自然的创举,说说你的感想?

1.读图分析:西北地区的主要种植业分布在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天山山麓等地区。

2.讨论分析:

不利条件:气候干旱,天然降水较少。

3.读图分析——交流

      图片1

4.分析交流:

新疆绿洲农业:夏季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瓜果和糖料作物糖分的积累,因此这里的瓜果特别甜。

夏季气温高,晴天多,日照充足,利于棉花的生长和采摘。新疆的长绒棉享誉全国。

5.归纳总结:西北地区面积较小、分散分布的农业区:

6.合作交流——展示

(1)能看到坎儿井的很多竖井井眼。

能看出这里气候干旱

(2)利用山麓地带的地下水为水源;利用山坡的坡度自然引水。

暗渠可以减少水分在输送过程中的蒸发。

(3)人类的生活离不开自然环境,人类对环境的利用和改造要注意顺应环境特征,做到人地和谐相处。坎儿井工程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

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然后合作交流讨论难点内容

从内容上细化,图片中深入了解西北地区的特色种植业

培养学生善于总结,善于归纳

图文结合,熟悉坎儿井的结构,并能结合自然环境了解其设置的优势特点

课堂总结:

      图片4

第二节《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

教材分析

教材选择了塔里木盆地作为西北地区的代表区域。首先,塔里木盆地因其特殊的地形和丰富的资源,在我国西北开发中具有重要地位,其次,塔里木盆地的自然环境特点对人口和城镇的分布由较大的影响,其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也十分突出,具有典型性。本节教材从内容选择上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描述塔里木盆地的自然环境特征,突出它的干旱特点,并通过活动式课文,说明当地自然环境对人口、城镇、交通线分布的影响;第二部分突出塔里木盆地的能源和资源的开发,彰显它是一块宝地,这两部分之间具有关联性,并以递进的形式呈现,自始至终贯穿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描述塔里木盆地的位置、范围及自然景观。说出自然环境与城镇、交通线分布的关系。

(2)了解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能以西气东输为例说明塔里木盆地资源开发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地图和资料,描述塔里木盆地的位置、范围及自然景观。说出自然环境与城镇、交通线分布的关系。

(2)根据资料,了解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会用案例分析说明塔里木盆地资源开发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塔里木盆地,结合其独特的气候特点和丰富的资源,树立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塔里木盆地主要城镇、绿洲及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西气东输。

教学方法

资料搜集法、材料分析法、自主学习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

课件播放视频《神秘的塔里木盆地》,提出问题:1.视频中描述的是哪个地区?

2.说一说这个地区有什么神奇的地方?

播放塔里木盆地矛盾的景观,引导学生知道这里荒无人烟,但这里又处处充满生机。让我们一起去解开它的面纱吧!

观视频,思考问题。从视频中初步感受塔里木盆地干旱的自然环境。

通过影像资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矛盾中激发探究的欲望

活动:探究之旅一—沙漠和戈壁广布

1.出示塔里木盆地地图,读图,描述塔里木盆地的位置。

     

2.引导学生说出印象中的塔里木盆地景观是这样的?

总结:沙漠、戈壁广布,人迹罕至。

3.出示塔里木盆地气候图,分析塔里木盆地的气候特征?

     

追问:为什么?

4. 合作探究:塔里木盆地干旱的原因?

出示图片:

     

5. 我们还能见到这样的塔里木盆地景观

     

6.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1)读教材图8.18,找出塔里木盆地的主要城镇,说出它们的分布特点。

(2)讨论塔里木盆地的城镇、交通线分布与水源、绿洲分布的关系。

(3)图8.18中有两条纵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公路,猜测修建这两条公路的原因。

追问:这些公路是不是很快就会被流沙呢?

出示塔里木盆地中公路实况图片。

提供图片:

     

1.读图归纳:塔里木盆地位于新疆南部,天山山脉和昆仑山脉之间,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

2.交流与总结:

这里干旱,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3.析图与交流: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4.合作探究:

从位置上总结:深居内陆,距海遥远。

总结:海陆因素: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地形因素:周围高山环抱,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不易到达

5.析图归纳:

在塔里木盆地边缘的山麓地带和河流沿岸,分布着星星点点的绿洲。它们的水源主要来自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当地的人们就生活在这绿洲上。

6.合作交流与展示

(1)分布在绿洲上,沿塔里木盆地边缘呈环状分布

(2)城镇分布在有水源的绿洲上,交通线串联起各座城镇,沿着盆地边缘呈环状分布

(3)沙漠里面南北向的公路,是为了方便城市之间的联系而修建的吗?

进而了解国家在公路的保护中做的努力。

学生从中获取信息:沙漠里面南北向的公路,是为了开发油气资源。

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大胆放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与归纳

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交流展示

过渡自然,引导学生建立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

设置梯级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思考,由易到难

活动:探究之旅二—油气资源的开发

1.出示图片,提出问题: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2. 长期以来,塔里木盆地气候严酷,交通不便,丰富的油气资源一直沉睡在地下。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万股荒原开始焕发生机。塔克拉玛干两条沙漠公路的陆续建成,为开发塔里木盆地的油气资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引导学生合租探究:了解我国的西气东输工程。

     

(1)找一找西气东输一线的起点和终点,经过了我国的哪些省级行政区。并能读图找出经过的地形区。

(2)找一找西气东输二线的起点和终点,经过了我国的哪些省级行政区。

4. 提出问题:西气东输工程为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总结归纳:对西部: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增加就业机会;拉动相关产业。

对东部:缓解能源紧缺状况;优化能源结构;

改善环境质量。

5.引导学生讨论: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在油气开发和运输中,我们怎样才能做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呢?

归纳总结:经济效益:大量的天然气输出,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

生态效益:用天然气取代了当地的主要能源,保护了生态环境。在西气东输工程的建设中,保护好生态环境。在塔里木盆地,采取多种措施避免破坏环境,并加强对绿洲的环境保护。

1.观察与发现:

塔里木盆地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尤其是天然气储量占全国陆上天然气总储量的1∕4。

2.逐步了解塔里木盆地的丰富的油气资源:目前塔里木盆地已建设了十几座大型的油气田,并通过西气东输工程将这里丰富的天然气资源送到我国东部地区。

3.合作学习:观察与交流,总结:

(1)轮南油气田---上海;新、甘、宁、陕、晋、豫、皖、苏、沪。

(2)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广州;新、甘、宁、陕、鄂、赣、粤

4.合作探究:

简单的交流:缓解能源紧缺状况;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5.举例:西气东输工程中的保护措施:工程严格规定沿线28米的施工区域,工程施工决不允许超出此范围,废弃物全部回收处理,土石方全部回填,并在施工结束后恢复自然面貌

设置观察发现环节,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读图,学会从图中提取信息

自主学习,自主完成任务,学会独学,交流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的生活化意识

课堂总结:

     

拓展视野

1.塔里木的沙漠公路

  塔克拉玛干沙漠因自然环境严酷,被称为“死亡之海”。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开发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为了开发利用这些资源,促进南疆的经济发展,1955年建成第一条塔里木沙漠公路。这条沙漠公路北起轮台县,向南穿过塔克拉玛干沙漠,一直到民丰县,是目前世界上在流动沙漠中修建的最长的公路。2005年开始修建从阿拉尔到和田的第二条塔里木沙漠公路,2007年竣工通车。为了防止公路被流水吞没,工程人员在沙漠公路两边设置了许多栅栏和草方格,并种植了梭梭、红柳等耐旱植物。这些草方格和植物既能防风固沙,有效地保护了公路,同时也成为塔克拉玛干沙漠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2. 西气东输管线为野骆驼让路    

   西气东输管道需要通过新疆阿尔金山—罗布泊野双峰驼自然保护区。双峰野骆驼是一种十分珍贵的濒危物种,目前全世界仅存不到八百头。为了保护这些濒危动物,西气东输管线为野骆驼让路。改道使管线长度增加了近十公里,而西气东输管线的平均造价是一公里一千万人民币。为了那不到八百头的野骆驼,西气东输管线多花了上亿元。

通过材料进一步了解塔里木盆地特殊的自然环境

版权所有:许昌学院 地理与空间信息学院

地址:许昌市八一路88号 理科综合楼

邮编:461000 电话:0374-2968710